治理經濟,政府應優先解決最緊迫、最廣泛影響的問題,而穩定物價正是當前的首要之務。唯有遏制通膨與房租上漲,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條件,才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13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2.08%,重新突破了連續兩個月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上升的主因是颱風影響農產品供應,導致蔬果價格飆升。然而,與此相比,更讓人憂心的是房租指數的居高不下,持續成為家庭支出的沉重負擔。當物價漲勢再度升溫,民眾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但官員們始終視而不見、迄今仍無有效的應對之策,實在令人憂心。
回顧近幾年來台灣的物價走勢,自110年4月CPI年增率突破2%後,通膨壓力便頻頻浮現。我曾多次撰文提醒,若政府不積極採取措施穩定物價,民眾的購買力將持續被侵蝕,整體經濟活力也會因此受損。然而,坐享高薪的官員們對於這些核心事項始終充耳不聞,也依舊我行我素,難怪問題無法解決,通膨更是再創新高。其實,就算沒有專業,只要有常識也該知道,當薪資停滯不前,民眾的實質收入就會因物價上漲而被稀釋;而當人民辛勤工作的報酬無法追上物價上漲的腳步時,社會的失衡也自然加速,而難以支撐台灣的永續發展?
尤其,房租更是當前物價漲勢的核心問題之。根據主計總處的數據,11月房租指數年增率竟達到2.66%,創下1996年6月以來的新高。此外,自111年7月房租指數再度突破2%以來,漲勢更是連續兩年保持高位。足見,不論是111年7月才推行的「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或是其他,根本無法扭轉局勢。還記得政府當時把預算從57億元增加至300億元,還宣稱受惠戶數從12萬戶擴大至50萬戶。只是,房租指數在政策實施後不降反升,甚至在113年11月還達到新高,是否也意味著政策設計存在重大缺陷?
豈不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補貼如果未同步解決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很可能適得其反。以租金補貼為例,當租戶的支付能力因補貼提高,而房屋供應卻未跟上時,房東就有可能會以漲租方式吸收補貼,進一步推高市場租金。這種狀況在德國柏林也曾出現過,直到政府大規模推動社會住宅及並租金管制後,才逐步遏制。可見單憑補貼絕對無法解決問題,必需有完善的市場規範與配套措施。
台灣的情況亦是如此。當租金補貼計畫大幅增加預算,卻未解決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時,補貼的效果難以持久。還記得政府曾承諾興建12萬戶社會住宅,但
截至113年11月30日,僅有32159户完工可供入住;而當時的內政部花敬群代理部長,居然還義正辭嚴的表示,只要發包就算完工絲毫不把民眾的需求放眼裡。如今,選舉加碼的25萬戶目標,就如海市蜃樓般,不知何時能落實? 單就房租指數的持續上漲,就反映了政府在政策執行上的短視與缺乏整體規劃;也驗證當政府只知大撒補貼,卻未能有效增加社會住宅供應,甚至對囤房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時,實無異於飲鴆止渴,也讓問題加速惡化。
解決問題必須針對症結下藥,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除應加速社會住宅的興建,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不正義外,也應強化租賃市場的透明度,並建立公開的租金數據平台。對於囤房問題更是應該封鎖後門並加強監管,好讓空屋進入租賃市場,以平衡供需矛盾。
物價穩定是政府施政的基本責任,也是經濟穩定與社會安定的基石。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曾指出:「通膨是一種未經立法的稅收」(Inflation is taxation without legislation)。當政府無法有效控制物價,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必然受損,進一步影響消費與投資行為,而形成經濟停滯的惡性循環。台灣正處於這樣的關鍵時刻,政府官員若繼續忽視問題,只會讓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進一步降低。
穩定物價是經濟健康與社會穩定的基石。正如《禮記·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在治理經濟時,政府應優先解決最緊迫、最廣泛影響的問題,而穩定物價正是當前的首要之務。唯有遏制通膨與房租上漲,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條件,才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民眾安居樂業,經濟得以良性運行,也才是施政的正道,更是台灣穩定繁榮的基石。
李貴敏,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太平洋大學法學博士及法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Baker McKenzie 國際資深合夥人、海基會財經顧問。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優秀司法正義立法委員,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司法法制委員會優質立委,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全院表現優質立法委員。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