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談三黨不過半 應以人民為重、勿傷害國家


近期朝野對國會職權修法僵持不下,展現台灣進入三黨不過半遭遇的挑戰。台經院董事陳博志認為,三黨不過半和三國演義是不一樣的鬥爭,政黨重點應是爭取人民支持,而非盡力傷害其他政黨,更非傷害國家,為人作嫁。

台灣經濟研究院今天舉行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陳博志受邀以「三黨不過半使政策主張分歧的可能性與對策」。

陳博志指出,如今世界經濟面對的政治風險相當高,在台灣政治風險看起來尤其明顯,台灣進入三黨不過半,意味朝小野大,可能會衍生不少政治鬥爭。

陳博志表示,24年前台灣首次政黨輪替,當時他在經建會,曾在一場合與前交通部長劉兆玄交流,得知劉兆玄曾告訴國民黨,「民進黨在野的時候可以胡鬧,但國民黨在野的時候不能胡鬧」。

陳博志解釋,劉兆玄那麼說的原因在於,當時民進黨在野屬於相對小黨,鬧一鬧成不了事;但國民黨當時為絕對多數的大黨,鬧了萬一成真,對國家將造成傷害,「我期待劉兆玄現在再出來講一次」。

陳博志說,台灣現在三黨不過半,乍看如同三國爭霸,但三黨不過半和三國演義的競爭不同。三國拚戰時,打贏的一方可占領土地、擁有更多資源壯大自身;但三黨不過半的競爭,即使一黨將另一黨打得落花流水,選民也不會因此轉向。

陳博志強調,民主政治競爭,決定權在人民手中,政黨要得到勝利,應是爭取人民支持,而非盡力傷害其他政黨及其支持者,更非傷害國家,希望台灣政治人物了解這一點,不要拿三國演義那套做鬥爭,不僅不見得有用,反而可能為人作嫁。

陳博志觀察,台灣政治民主化後,雖然議題百花齊放,但政黨最主要區隔還是統獨觀點,2004年連宋合及2023年藍白合計畫,都希望透過合作出現加乘效應以超越另一黨;但若以經濟學霍特林模型(Hotelling model)觀察,一加一通常會有選票流失,導致一加一小於二。

陳博志笑說,若國民黨及民眾黨當時了解這個理論,就不會輕易認為藍白合就會贏;但根據霍特林模型理論,若當時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向國民黨主張由柯擔任總統,雙方合作的效果就會更有效益,選票流失會相對以國民黨主導的情形少。

陳博志指出,在商品市場中,若定位競爭亂成一團,會自然發展出品質競爭;但政治市場沒那麼容易,因此會出現紛亂的政治宣傳,甚至抹黑、抹黃他人的定位,以達到對己方有利的效果。

面對三黨不過半的處境,陳博志說,他過往在經建會時是朝小野大,但後來依然能推動政策,主要關鍵就是討論,很多事情當各方坐下來談,會發現立場不見得差異那麼大,讓事情有空間推行。

他以電價為例,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時,都曾凍漲電價、也曾上漲電價,電價是否應反映成本、何時反映成本,都可先坐下談以減少衝突,很多議題並非「非黑即白」,黑白中間有很大一段,可透過理性解決。

陳博志表示,在各方具體談政策下,等於各政黨進入品質競爭,看誰提的意見比較對、比較符合民意及國家長期利益,往這方向良性發展,將有助解決三黨不過半的挑戰。

他說,現在各國政府都在砸錢扶植產業,雖然台灣政府長期支持產業發展,但過去政府支持產業的過程,被捲入太多政治爭議,高端疫苗即是一例,「若台灣繼續政治鬥爭,將妨害產業發展」。

陳博志認為,政府對產業投資,可考慮將有爭議之處拿出來,取得政黨共識再投資。無論產業政策或能源政策,最關鍵是建立政黨討論及政黨共識機制,藉此可望避免因政治鬥爭導致產業不知所循,或擔心拿了國發基金一點點投資後,即被貼上特定顏色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