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攻擊風險上升 危及數位生態系統






在網路世界中,供應鏈攻擊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種攻擊不僅會對單一組織造成影響,還可能威脅整個數位生態系統。駭客利用企業間的相互依賴,對軟體和IT供應商的漏洞進行攻擊,進而入侵多個組織。這些攻擊可能導致資料外洩、財務損失、業務中斷甚至是聲譽受損。


編譯/Cynthia




在網路世界中,供應鏈攻擊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種攻擊不僅會對單一組織造成影響,還可能威脅整個數位生態系統。駭客利用企業間的相互依賴,對軟體和IT供應商的漏洞進行攻擊,進而入侵多個組織。這些攻擊可能導致資料外洩、財務損失、業務中斷甚至是聲譽受損。






在網路世界中,供應鏈攻擊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種攻擊不僅會對單一組織造成影響,還可能威脅整個數位生態系統。(圖/123RF)



供應鏈攻擊風險上升




供應鏈攻擊的風險不斷上升,特別是針對企業的第三方供應商和服務供應商,這些攻擊使得駭客能夠透過弱點進入,對整個供應鏈產生廣泛影響。根據Capterra研究,截至2023年4月,美國有61%企業受到軟體供應鏈攻擊的直接影響。Cybersixgill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發生了約245,000次軟體供應鏈攻擊,導致企業損失達460億美元(新台幣約1.49兆元)。預計到2025年,數字將增至600億美元(新台幣約1.94兆元),顯示這類攻擊的威脅正急速擴大。




更多新聞:密碼保護力轉弱 AI驅動資安攻防戰




駭客的多重動機




駭客的目標和動機各有不同,主要是為了取得未經授權的系統或網路存取權。這些攻擊可能影響多個組織的機密資料,包括知識產權、財務數據和客戶資料,這些數據可用於取得財務利益或競爭優勢。除了財務目的外,駭客的動機還可能包括進行網路間諜活動、政治議程或竊取商業機密等。例如,有些國家支持的駭客可能試圖獲取機密資料或國家安全機密,而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企業可能面臨著對其專有研究和發明的威脅。




常見的滲透技術




駭客使用各種技術進行供應鏈攻擊,包括盜用帳戶、注入惡意程式和利用漏洞。例如,駭客可能透過盜取供應商憑證進入目標組織系統,規避傳統安全措施,進而進行資料竊取、詐騙或勒索軟體攻擊。2024年4月,XZ Utils資料壓縮工具中發現一個後門,允許駭客進行未經授權的訪問和遠端程式碼執行,影響多個常用的Linux發行版,如Kali Linux、Fedora、Debian和Arch Linux,造成大範圍的損害。




從過往事件中學習




過去的供應鏈攻擊事件如SolarWinds、Kaseya和NotPetya,突顯這類攻擊的破壞性潛力。SolarWinds攻擊事件中,駭客在軟體更新中植入後門,並分發給數千名客戶,包括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這事件強調對軟體供應鏈實施嚴格安全措施的重要性。Kaseya攻擊事件中,駭客利用管理軟體的漏洞,對其客戶進行大規模勒索軟體攻擊,這些案例都顯示加強供應鏈安全防護的迫切性。




為降低供應鏈風險,組織應積極採取措施,包括建立適當工具並持續評估第三方安全。Cybersixgill提供多元威脅情報,助於了解供應商漏洞以預防風險。




資料來源:The Hacker News



這篇文章 供應鏈攻擊風險上升 危及數位生態系統 最早出現於 TechNice科技島-掌握科技與行銷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