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朝太平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 國防專家分析:意在對美傳訊號




中國昨天(25日)朝太平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26日宣稱,這是例行性軍事活動,行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與目標。

中國國防部昨天公布,解放軍向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枚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這是中國時隔44年往海上發射ICBM,但至今,並未公布飛彈的型號,以及具體的射程、射高、射向、軌跡與落點經緯度。

中國國防部昨指出,9月25日8點44分,共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並稱這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中方「提前向有關國家作了通報」。

發言人張曉剛指出,發射前,中方發布公告明確禁航區與禁航時間,並通過軍事外交管道向有關國家通報,這充分表明中國軍隊的「開放與透明」。並說,這一行動符合國際法與國際慣例,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與目標。

對於中國時隔44年往海上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是否代表中國的核武政策出現改變?張曉剛表示,中方組織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實驗,是為了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是例行性軍事訓練活動,「完全合法合理」。他進一步聲稱,中國的核政策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延續性和可預測性。

他也宣稱,中方始終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堅定奉行自衛防禦核戰略,不搞軍備競賽,明確承諾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堅持將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

對此,戰略學者分析,中國藉此對美國傳達具有核報復能力,且展現一旦台海發生戰事,有能力拒止美軍介入。可搭載核子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艦以及戰略轟炸機被視為「核三位一體」。

國防院副研究員也舒孝煌指出,中國間隔44年再度朝太平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意在美國。

舒孝煌表示,美國透過在印太地區持續的軍事部署,已讓中國有所壓力,所以,中俄加強結盟,近期不斷進行聯合軍演,而在大國競爭時代,需要提升戰略嚇阻能力,才能平起平坐,因此中國目標仍是強化核嚇阻能力,要直接跟美國對抗。

舒孝煌表示,解放軍火箭軍從去年起歷經一系列重整,多位領導幹部被免職,外界也在觀察,火箭軍戰力是否受到影響,中國透過昨天試射,對外界傳遞宣示戰力恢復,沒有受到清洗影響,具有一定程度戰略嚇阻能力。

除此之外,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太源也分析,據中方所發布照片,研判試射彈種可能是東風31AG,射程接近1萬2000公里,而中國現有的東風41、巨浪3型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在1萬3500公里以上,可以直接攻擊美國東岸,因此中國此次的試射是在向美國傳遞具有核報復能力,並展現若台海戰事美國欲介入,解放軍有能力拒止美軍介入。

楊太源說,俄烏戰爭持續進行,西方國家鬆綁援助烏克蘭武器攻擊俄羅斯本土限制,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已警告,若遭到常規飛彈攻擊,可能會動用核武,中國此時朝太平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有可能也是在策應俄羅斯,要歐美國家不要介入俄烏戰爭過深。

(延伸閱讀 : 中國為何此時試射彈道飛彈?各方專家剖析一文掌握 ) (延伸閱讀: 中國解放軍發射洲際彈道飛彈落入太平洋 疑首次在公海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