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科技的社會共好使命 「五木先生-張教授」




商傳媒|記者金政美/綜合報導

五木先生--張森林教授一直以來以其專業的股市投資知識和公益慈善精神幫助許多的散戶投資者和社會弱勢群體。作為一名金融投資界資深的教授始終沒有忘記他投資教育的初衷: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改善弱勢群體的投資環境,推動台灣公益慈善的發展。此次,上週六他在台北舉辦公益慈善見面會,再次展現了他對散戶投資者和弱勢群體的關於與幫助。

公益慈善見面會的目的

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為何張教授這麼繁忙,還要每年舉辦慈善見面會,最大主因就是張教授希望利用此舉,招集身邊的資源,也鼓勵大家置身於公益慈善中,也利用這種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分享投資的知識及策略,並且讓各位了解教授的未來規劃及操作,也以此舉鼓勵一些資本家,能夠一起為了台灣的公益慈善去付出,只能說張教授此舉真的是讓很多人深感佩服。

公益慈善見面的重點內容

在這次第八期公益慈善見面會上(六月十五日),張教授講述了他對AI半導體年下半年的市場展望,特別是本次135計劃和主力大戶聯合實現『普惠金融』讓弱勢群體一起參與進來。他在會議中指出6~9月是台股大盤高位震蕩後的黃金當沖期,這段時間波動大更容易賺取價差。同時張教授還講到每一位投資者都應具備良好的社會使命責任感,在賺錢的同時積極參與到下半年的公益慈善活動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張教授說道每位投資者都應具備良好的社會使命責任感。圖/業者提供

數位金融科技如何達成「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淺白一點來講,就是提供民眾更方便、費用更低的金融服務,比如說很多民眾想要開證券戶,但是白天都要上班,不太可能請假去開戶,現在很多券商提供線上開戶的服務,你根本不用到營業據點去,這就是『普惠金融』的數位化具體展現。」張教授表示,「普惠金融」是透過解決金融服務使用上的痛點,使得金融知識相對不足的民眾,或資源較匱乏的弱勢族群,也有機會透過理財服務,改善經濟條件。隨著金融科技數位化發展,行動支付、網路銀行、網路投保、網路下單交易股票等服務大大降低了理財的門檻,也就更有機會落實「普惠金融」。

投資是要帶給人幸福的!金融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相結合!

「理財是要帶給人幸福的,我對學生的期許第一個就是要善盡專業,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而非金融機構獲利的角度出發,金融從業人員應該以社會責任為優先,帶動弱勢群體的同時積極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由臺大電機系跨域商學、財務領域,張教授自學生時期便謹記自己作為知識份子的使命——我們要幫忙解決社會問題,也從與金錢、經濟最息息相關的金融產業,看見改善大眾經濟條件的可能性。「整個社會要共好,就是要拉弱勢族群一把,如果你可以透過提供好的金融理財服務,讓弱勢族群賺取穩健、較高的報酬,對於改善他們的經濟條件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我也期待數位金融科技學系的學生可以成為『普惠金融』的尖兵。」

當年憑著聯考分數選填科系,張教授坦言在電機系讀得有些「水土不服」,透過廣修外系課程、參與服務性社團,逐漸摸索出整合電資工程與財務金融的跨域專業。或許大眾多將財務金融、金融科技領域視為「最賺錢的行業之一」,但從張教授的言談當中可以確信——只要抱有人文關懷的素養,便能找到能以自身專業貢獻這片土地的最佳方式。

投資和易學相結合



投資和易學相結合。圖/業者提供

通過多年對易經的學習研究,將易經中提到的八卦(乾、坤、震、巽、離、坎、艮、兌)和六十四卦(由八卦的組合形成)和股市相結合用於分析市場趨勢和預測未來的發展,創造了一套自己獨特的股市投資分析法則。股市的週期性變化就如同易學中陰陽循環之理,都有類似的規律和週期,投資者通過對這些規律週期的分析研究可以進行策略制定。

PS:投資理財有風險,投資人需自行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