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轉大人」路崎嶇 拆解產業秘辛迎曙光


風電危機與轉機1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3日電)台灣西岸沿海一座座風機轉動著葉片,為產業注入綠電提升低碳競爭力,政府推動離岸風電邁入第12個年頭,今年底有望迎來逾300座風機,持續壯大規模,成為淨零轉型基礎。

不過自離岸風電進入區塊開發戰國時代,政府保證收購機制躉購費率正式退場,0元搶標風場成常態,伴隨國際通膨效應發威,離岸風電遭遇史上最大麻煩,綠電買賣雙方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談判陷入膠著,賣方成本高漲,買方仍嫌貴,風場生產的綠電陷入「有行無市」困境。

成本高漲離岸風電首當其衝市場綠電採購按兵不動

經濟部能源署組長陳崇憲分析,一方面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通膨,又在缺料、缺船情況下,現在風電成本的確較高,二方面購電企業處於觀望、擔心買在高點,導致「大家都有點不希望在此時做決策」。

業內人士說,國際開發商對投報率要求「最少雙位數」,對開發商來說,CPPA每度電低於新台幣5元的價格,根本不具商業可行性,再加上台灣因地緣政治等因素,風險係數更高,開發商的心態是「你要我承擔額外風險與不確定性,就必須能轉化成額外收益」。

沃旭能源台灣董事長汪欣潔點出另一原因,她指出,產業關聯政策必須考慮技術、財務可行性,以達成三角平衡,「若某地方壓太重,另外一個地方就會跳起來」。

換言之,通膨效應、外資開發商自家投報率既定原則,加上台灣風場必須承擔國產化政策要求,種種因素推升CPPA價格。

談風險控管 政府業者均認同「以時間換取空間」

事實上,政府體諒開發商當前考驗,經濟部先前決議3-1期併網時程通案延1年,即是希望「用時間換取空間」,緩解業者成本壓力。

至於經濟部賦予開發商須有「產業關聯效益」,目的是藉由外商在台投資,進一步培育本土風電供應鏈成形,意即業者口中的國產化政策。

檢視國產化政策推動6年,離岸風電相關製造業累計新增建廠投資逾新台幣700億、產值超過900億元,簽訂合約破千億,台北港、興達港、台中港逐漸形成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聚落。

不過,目前每一國產化項目廠商數有限,此外,隨著風機供應商Vestas退出區塊開發3-2期市場,國內將只剩西門子歌美颯(SGRE)一家風機系統商,「一家獨大是不是就可以獅子大開口?」業者一語點出寡占隱憂。

國產化寡占危機?經部緊盯供應鏈合理報價

為防止供應鏈無限抬價,經濟部也滾動檢討開發商在開發風場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不可抗力」因素,近期正式拍板,將「價格」納入不可抗力態樣。

意即,當船舶和製造成本偏離國際行情「一定比例」,開發商可主張不可歸責事由,向主管機關申請風場展延完工;產發署也會「監督」台廠,若廠商只是「說大話」,其實並不具備產能,就會開放進口。

「政府推國產化,是『我支持你』,但你開的價要合理,例如利潤15、20%就好,不要這攤要賺40%」,25日將正式接任經濟部次長的產發署長連錦漳說道。

但也有台廠喊冤,「國產化不是大家都吃得肥滋滋」,若為Tier1 供應商,且幾乎壟斷市場,當然有議價優勢,但Tier 2廠商並非如此,「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直言,台灣坐擁全球數一數二優良風場,無論國產化與否,都得開發風場,相較於火力、核電為分散式發電,需求不足以支撐技術發展,離岸風電則提供國內產業新契機,但必須是「有利潤的國產化」,最後留下來的,應該是高附加價值的項目。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區域總裁許乃文認為,從彰芳西島風場如期完工,證明國產化具可行性;但她也呼籲,要延續國產化量能,政府應善用租稅優惠等政策工具補貼台廠,讓業者有機會走出去。

也有業者私下透露,台灣港口相關費用高昂,「全世界我們貴得出名」,肯定影響外商落地台灣的決心,「不用到完全免費,但價格也不用這麼硬」,無奈至今經濟部、交通部跨部會協調未果。

開發商融資不易 籲公股行庫投入挺台灣風場

一座離岸風場開發,動輒斥資千億元規模,若沒有銀行支持,風場很難順利設置完成。

開發商手中的CPPA成為銀行評估授信關鍵,但國內僅台積電、中油、中鋼符合國際信評,「銀行很現實」,經濟部官員不諱言,CPPA買家身份決定貸款成數和利率,貸款成數越低,開發商就要掏出越多自有資金,也難怪開發商在融資上步步為營。

為協助開發商爭取更多體質良好買家,經濟部端出CPPA綠電信保機制,由政府出面加強擔保,取得融資銀行信心。

目前國際銀行是台灣離岸風電專案融資主力,並以歐系銀行為大宗,風電業者認為,國內銀行更應該「自己的主場、自己挺」。

回顧去年天豐新能源(Skyborn Renewables)允能風場深陷財務泥沼,最終靠著三度財務重整化解危機,堪稱是「教科書等級」危機總動員案例。

業者直言,當時允能出事,「銀行把一堆人做掉」,雨天收傘,但如果風險真這麼高,外資銀行還敢投入嗎。

經濟部官員表示,公股銀行之前完全不想參與風電融資,經過跨部會溝通後,現在的態度稍微轉變成,「只要不是主辦行就好」,經濟部、財政部將持續與公股行庫溝通。

漲電價拉近灰綠電距離風場融資露曙光

儘管大環境困難重重,不過台電今年4月調漲電價,產業用戶漲幅達雙位數,台亞風能董事長吳坤達形容「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了」,過去灰電價格「被壓著」,現在調漲後,灰電、綠電價格距離拉近,將有利於CPPA價格談判。

吳坤達預期,「長期來看,電價一定還會往上漲,因為台電還是虧錢」,加上國內企業背負RE30壓力,若無取得足夠綠電恐掉單,「所以現在大家是在ㄍㄧㄥ」,但可以感覺到,價格僵局已慢慢鬆動。

江茂雄指出,3-1期風場CPPA簽不下去,是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原物料上漲態勢究竟會持續多久「大家也在看」,如同先前雞蛋價格屢屢站上歷史新高,現在一路狂跌,一切就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現在是過渡期」,他不諱言,德國離岸風電躉購模式走了7年,才建立相關供應鏈,反觀台灣躉購制度僅實施4年,且無論水下基礎、海事工程等,都是從零開始,的確需要時間建立學習曲線。

「你在台灣有沒有聽過風場開發失敗?沒有,只是延期,但還是繼續在做,只是慢一點而已」,吳坤達表示,離岸風電產業分工細膩,從設計、環評都有專業公司負責,但畢竟存在海流、土壤等環境不確定性,以及人為的交期延宕可能等,「所以是難在風險與成本控管」。

如今,日韓政府紛紛喊出2030年至少10GW目標,江茂雄表示,可以想見,2026年以後全球搶料搶船問題只會更加嚴峻,「我們現在等於是比他們更早把能力建立起來」,至少在全球進入下一波需求高峰之際,確保一部分產能無虞,持續站穩亞太離岸風電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