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俄羅斯軍工見台灣產品 從中國流入



【本報綜合報導】一項烏克蘭調查20日指出,來自台灣的工具機等產品,在烏克蘭戰爭後,仍流入俄羅斯軍工業。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對烏克蘭展開全面侵略後,俄羅斯經濟快速軍事化,但礙於國內廠商無法滿足軍工業急速擴張的需求、以及西方國家持續緊縮出口管制並擴大制裁,俄羅斯不得不另尋管道取得所需產品和技術。

台灣能提供品質和價格皆具足夠競爭力的商品,且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的執行與調查力道相對寬鬆,因此成了俄羅斯軍工業進口商和海內外供應商的主要下手目標之一。

俄羅斯科學院經濟預測研究所(IEF RAS)今年8月執行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面對國際制裁與出口管制,高達53%的俄羅斯工業業者至今仍無法為所需商品在國內找到本土替代供應商。

儘管如此,相較於2022年4月有62%的俄羅斯業者反映類似問題,過去兩年多來,俄羅斯企業在「進口替代」方面,已取得進展。

烏克蘭的調查引用國際貿易、各國海關數據以及公開資料指出,儘管台灣與俄羅斯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呈下滑趨勢,透過第三地,俄羅斯仍能持續取得台灣企業貨品。這些第三地涵蓋中國、香港、土耳其等。

根據調查報告,俄羅斯經由第三地進口的台灣企業貨品總額在2022年從不到8億5000萬美元增長至約17億5000萬美元,年成長2倍;在2023年,金額更進一步增長至約18億5000萬美元。

報告針對幾個俄羅斯軍工業主要需求項目,統計俄羅斯在不同時期直接和間接進口的台灣企業貨品總額。

以金屬加工工具機和電腦數值控制(CNC)加工中心為例,2019至2021年的進口總額(含直接與間接進口)為近3億3200萬美元;2022年至2024年5月,金額增長至4億2700萬美元。

在積體電路(HS 8542)和印刷電路板(HS 8534)方面,2020至2021年的進口總額(含直接與間接進口)為3億4100萬餘美元;2022至2023年,金額達近6億900萬美元。

此外,半導體生產設備(HS 8486)在2020至2021年的進口總額(含直接與間接進口)為200萬美元;2022至2023年為478萬美元。

根據報告,有台灣企業貨品流入的主要俄羅斯軍工大廠包括卡拉什尼柯夫(Kalashnikov)集團、隸屬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的多家工廠、製造米格(MiG-)和蘇愷(Su-)戰鬥機的聯合航空製造公司(UAC),以及戰術飛彈集團(KTRV)。這些企業透過具多年經驗、熟悉俄羅斯軍工業生態的進口商取得台灣企業產品。

像波羅的海工業公司(BPK)、Promoil這類大型供應商,則自供應台灣品牌工具機賺取數以億計美元。

調查顯示,即便是遭歐美制裁的俄羅斯企業,仍能透過錯縱複雜的手法和供應網,成功規避制裁和出口管制。

常見現象包括在俄羅斯國內外另起爐灶成立新公司、以「民用」掩護「軍用」、利用位於中國和香港等未加入國際制裁的國家地區業者取得所需貨品,以及將台灣商品重新包裝為「俄羅斯製造」。

這項調查由烏克蘭智庫「國防改革中心」(Centre for Defence Reforms, CDR)執行。相關報告英文版預計近期提交烏克蘭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主要夥伴參考。報告並附上中國、台灣、土耳其等地相關業者清單,以及業者之間的關係與貨品流向圖。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