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貿易風雲 APEC前主管:東協將成生產重鎮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將揭開「川普2.0」時代,前APEC政策小組主任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美國推徵高關稅恐引來其他國家反制,不利全球經濟發展;隨著「中國加一」策略浮上檯面,若東協市場融合,5至10年內可望形成中國之外的另一個生產重鎮。
川普日前指出,他上任第一天將簽署行政命令,對自墨西哥、加拿大進口的所有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來自中國的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
外界預料,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加強採取保護主義政策、提高關稅恐成必然,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秩序將走入不同篇章,全球供應鏈可能再次洗牌。對仰賴全球化貿易的東南亞國家來說,未來世界經貿局勢將是艱鉅挑戰。
中央社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資深經濟專家丘偉賢(Denis Hew),分析川普2.0對東南亞或區域經濟的影響。
丘偉賢曾在2009年至2011年在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負責區域合作架構研究,隨後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政策支援小組(Policy Support Unit, PSU)主任,研究區域經濟政策分析,去年起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任職,是新加坡學界的經濟權威。
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後,外界認為未來各國貨物或勞務希望進入美國,很可能需繳納「客製化」關稅,而非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既定框架進行貿易。「完全執政」的川普政府可能盤點美國對外自由貿易協定,甚至要求重啟談判,藉此換取對美國更有利的籌碼。
丘偉賢分析,這會是有助美國在短期內降低貿易逆差、增加收入的方法,但也可能因進口至美國的商品被課徵高額關稅後,成本上漲轉嫁至消費者,進一步推升通膨。
丘偉賢表示,如果美國對各國提高關稅,將引來其他國家反制,如此一來「對全球經濟發展不利」。
他指出,關稅或其他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將影響貿易活動,有些經濟學者已開始預測,美國和中國或其他貿易夥伴可能出現貿易戰,甚至認為經濟發展放緩程度可能影響到1/3的經濟成長率,不過,目前要下定論仍太早。
丘偉賢認為,川普重掌白宮之後,不僅會加劇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還可能波及包括台灣在內東亞各國的政經體系,畢竟這些國家大多仰賴美中市場。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美國自由貿易協定於2003年簽署,是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的首個自貿協定。
丘偉賢說,新加坡是美國第17大貿易夥伴,美國則是新加坡第2大貿易夥伴,美國對新加坡貿易順差,但對其他東南亞國家貿易逆差。不過,如果川普繼續祭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新加坡也並非免疫,因為新加坡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同時也是東南亞經貿中心,如果整個區域都受到貿易戰衝擊,經濟成長勢必因此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過去在「美中貿易戰」框架下,已將東南亞視為重點經營的後花園。以電動車為例,中國面臨美國的高關稅、歐盟的反補貼調查,海外銷售瞄準東南亞,走在東南亞國家的道路上,便可見中國電動車車廠進駐。
過去東南亞國家汽車市場多數是日系車的地盤,但隨著中國品牌大舉進入,像是中國的比亞迪等車廠正在擴大市占率。
美中角力消長,丘偉賢不認為東南亞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東協有自己的計畫,正試著做到經濟融合目標、打造東協經濟共同體,現在東協整體已是世界第5大經濟體,如果視為單一共同體的話,未來可能變成第4大經濟體,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概念是打造成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
「如果做得到(市場融合),5至10年內,相較中國,東協就可望成為有吸引力的另一個生產重鎮」。
東南亞各國的財政與社會結構,相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已堅韌許多。丘偉賢指出,回顧疫情時期,因為過於仰賴單一生產地、多數產品在中國生產,一旦面臨封城等挑戰,供應鏈就被迫中斷。
他分析,近年「中國加一」策略浮上檯面,有些東協國家受惠於生產商從中國移出的趨勢,希望越來越多廠商移轉生產作業到更多東南亞國家。
丘偉賢說,於此同時,東協必須強化基礎設施,需要硬體和軟體,例如道路、港口等,同時像是技術勞工、工程師等人才儘快到位,才能更容易吸引企業移轉作業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