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聯合聲明不再提友好無止境 學者:俄烏戰爭影響


中俄兩國元首今天發表聯合聲明,與兩年前的聲明相較,已不再提「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上海學者沈丁立指出,中國的表述轉變,是對俄烏戰爭影響的理性評估。

在俄烏戰爭前夕,中俄兩國領導人2022年2月4日在北京舉行會談並發表了聯合聲明。當時聲明中提到,中俄新型國家間關係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模式;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加強戰略協作不針對第三國,也不受第三國和國際形勢變幻影響。

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今天再次抵達北京展開國是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後共同簽署聯合聲明,並一同會見記者。聲明中提到,當前的中俄關係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性質。

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立場備受質疑,中俄關係「無止境、無上限」的說法逐漸沈寂,中國外交部則多次強調兩國關係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

在上海的國際關係學者沈丁立告訴中央社記者,所謂「沒有止境、無上限」的說法,用前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2023年4月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話來說,只是「修辭」。任何國家之間的合作,都有底線,即不損害自身利益。

他說,俄羅斯武力攻擊烏克蘭,掠奪對方國土,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時,被13國譴責。在聯合國特別會議投票時,被141國譴責。中國兩次都投棄權票。「很顯然,中國對於中俄合作是有底線的」。

他表示,中國很明顯不願意被世界看作,它和俄羅斯的合作是針對烏克蘭或者任何其他國家的。前述聯合聲明表述的轉變,是中國在評估了俄烏戰爭對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國家利益之影響之後,所做出的理性行為。

另有不具名國際關係學者認為,這份聯合聲明在表述上回到強調「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體現了習近平「既要、又要」的思維:既不能丟下俄羅斯這個朋友,又希望不會太刺激西方國家,能和歐美維持經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