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da、Nissan合併若成真 日本就能重新和特斯拉、中國競爭?李佩璇 (2025-01-03 16:04:47)




日本汽車巨頭Nissan與Honda近期簽署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宣布將於2026年合併,並計畫將三菱汽車也納入其中,有望讓日本能與特斯拉和中國競爭。編譯/安德烈


日本汽車巨頭NissanHonda近期簽署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宣布將於2026年合併,並計畫將三菱汽車也納入其中,共同創建一個強大的日本汽車製造巨頭。若合併成功,這將使其成為繼Toyota與福斯汽車之後,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集團,有望讓日本能與特斯拉中國競爭。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163" align="alignnone" width="1200"]

Nissan與Honda近期宣布將於2026年合併,並計畫將三菱汽車也納入其中,共同分擔開發下一代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龐大成本。(圖/取自官網)[/caption]


合併背後的戰略動機


據報導,Honda之所以選擇與現有競爭對手Nissan合併,並非出於規模擴張的需求,而主要是希望三家公司,能共同分擔開發下一代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龐大成本。共享研發成本將提升利潤,幫助Honda、Nissan與三菱,在與特斯拉以及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等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


更多新聞:小米市值直逼比亞迪!SU7系列獲好評 2025有望成電動車領跑者


精簡生產與多品牌模型


除了共享研發成本,合併後三家公司還能進一步透過精簡生產來節省成本。一些工廠將轉向生產多品牌車型,這將使合併後的車企能關閉那些生產成本過高的設施,進而提高整體效率,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並加速新車型的開發。


Honda急需加強研發投資


面對中國和特斯拉的競爭,Honda似乎已意識到,必須快速增加研發投入,才能跟上電動車快速發展的步伐,並進一步推動軟體定義車輛和無人駕駛汽車的創新。合併後,兩家公司承諾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產品」,並力求透過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


Nissan與Honda市場目標


合併後,Nissan和Honda計畫實現30萬億日元的銷售額和3萬億日元的營業利潤。兩家公司預計,2026將成立一個新的控股公司,並在未來幾年內超越現有的第三大汽車品牌,將現代和KIA擠至全球第四。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165" align="alignnone" width="1200"]

Nissan與Honda近期宣布將於2026年合併,並計畫將三菱汽車也納入其中,共同分擔開發下一代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龐大成本。(圖/取自官網)[/caption]


Honda澄清合併並非拯救


儘管此次合併對Nissan而言非常及時,但Honda執行長三部敏宏強調,這次合併並非Honda試圖拯救Nissan,而是兩家汽車製造商為了面對中國新興車企的崛起和激烈競爭所做的必要步驟。他表示,若不及時建立起應對競爭的能力,到2030年,這兩家公司將會被市場所淘汰。目前,Nissan在美國和中國的銷售急劇下降,市場前景堪憂,早在合併談判前,Nissan就已經宣布裁減9000個工作崗位並削減20%的全球產量。


三菱是否加入尚無定論


而關於三菱是否會加入這一新的車企集團,則仍有待觀察。三菱高層將於1月底前做出決定,選擇加入合併或繼續與雷諾保持現有聯盟。若三菱加入,則該新集團將年銷超過8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車企。



參考資料:EV Central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這篇文章 Honda、Nissan合併若成真 日本就能重新和特斯拉、中國競爭?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

加密貨幣
比特幣BTC 101837.39 3,522.43 3.58%
以太幣ETH 3675.98 41.87 1.15%
瑞波幣XRP 2.44 0.04 1.68%
比特幣現金BCH 477.99 7.08 1.50%
萊特幣LTC 113.63 -1.84 -1.59%
卡達幣ADA 1.10 0.01 0.60%
波場幣TRX 0.270331 0.01 2.93%
恆星幣XLM 0.459795 0.02 4.34%
投資訊息
相關網站
股市服務區
行動版 電腦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依證券主管機關規定,使用本網站股票、期貨等金融報價資訊之會員,務請詳細閱讀「資訊用戶權益暨使用同意聲明書」並建議會員使用本網站資訊, 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能具有足夠知識及經驗以判斷投資的價值與風險,同時會員也同意本網站所提供之金融資訊, 係供參考,不能做為投資交易之依據;若引以進行交易時,仍應透過一般合法交易管道,並自行判斷市場價格與風險。
請遵守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資訊使用管理辦法』等交易資訊管理相關規定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因網路傳輸問題造成之資料更新延誤,精誠資訊不負交易損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