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天獨家專訪漢微科(3658)董事長許金榮分析內容。「漢民是在1977年成立,主要業務是代理世界知名設備公司的產品,後來,台灣逐漸成為世界半導體的重鎮,因為看到台灣廠商每年花這麼多的錢向國外購買設備,因此便萌生自製設備的念頭」漢民科技董事長許金榮回憶起當初之所以會投入半導體製程設備研發的動機。
除此之外,為了不跟原本有代理業務的廠商有利益上衝突,因此選定了兩個領域,一是「電子束檢測機」,二是「離子植入機」,分別在1998年與1999年由漢民科技獨資,成立了漢微科技與漢辰科技兩家公司,並且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雖然長期代理國外廠商的過程中,覺得台灣要有自製的機會,但自製產品的技術必須得創新,不能跟客戶重疊」許金榮堅定地表示產品要創新的思維。
然而,由於半導體製程設備的進入障礙非常高,光是潛在客戶進行產品測試的時間,就要長達3~5年之久,因此對於漢民而言,不僅要突破技術的瓶頸,更要展現永續經營的決心,才能獲得下游客戶的信任;其中技術瓶頸的突破,漢民秉持「20年鑄一劍」專注研發的精神,近幾年,順利突破國際大廠長期壟斷的局面,在經歷漫長的研發與燒錢階段,漢民所轉投資的兩家公司,漢微科技成功開發出國內第一台電子束檢測機,漢辰科技也順利發表出台灣第一台「離子植入機」,優異的營運表現,也讓目前在台股掛牌的漢微科,不但席捲全球80%的市佔率,更是長期穩居台股股后的地位。
展望未來,許金榮認為,漢民除了會持續循著產官學的成功模式,不斷推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機台之外,未來也會在綠能的領域中有所著墨,此外,他更不諱言地表示,過去50年扮演全球半導體製程推進的「摩爾定律」,隨著先進製程已陸續來到28奈米、20奈米、甚至10奈米的技術水準,「預估再過7年,可能就要碰壁了」他說。
因此,台灣半導體設備廠商此時若無法打入與半導體廠商共同研發先進製程推進的關係,一但生產設備進入量產之後,想要再切入搶食相關的商機,難度就會大增,「當設備處於量產階段時,除非你提供的機台,成本別原來的廠商低15%以上,否則在Change cost的考量下,廠商基於風險的考量,是不會貿然更換的」許金榮提出產業現實面的觀察。
總結而論,全球產業目前現實的狀況,更加凸顯出漢民科技能夠順利且即時地打入與台積電等半導體客戶製成設備共同開發的珍貴性,雖然目前所轉投資的兩家子公司,分別在「電子束檢測機」與「離子植入機」等設備上各有所突破,充其量只能對台灣半導體設備整體的自製率各提升1~2%,卻這背後卻足足花了超過10年時間在專注研發的過程,因此看似漢民科技的一小步成績,但卻是台灣半導體設備產業的一大步,因為它留給了台灣未來提升自製率的希望種苗。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網址:sie.com.tw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