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慶龍分享了一個買股票的布局策略:金字塔投資法,在不違背「負15%停損」的原則下,循序往上加碼,不僅可以達到“買夠”股票張數的規劃,更可以有效克服人性的弱點。
然而,如果行情短線上的變化不如預期時,又該採取何種的退場機制?一般而言,有「總成本停損法」或「逐筆停損法」兩種。
所謂的總成本停損法,以上述為例,就是10張的平均成本價27.4元【(5*26+3*28+2*30)/10=27.4】的負15%價23.29元,作為最後停損的底線,採用此法,由於有「低成本掩護高成本」的條件,因此短線上對於股價的波動,承受度也較高,然而,缺點就是萬一真的看錯,一方面恐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境,另一方面一次停損全部的持股,也會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
相較於總成本停損法,「逐筆停損法」的心理壓力就會減輕許多,再以上述為例,30元、28元、26元三筆買進的成本價,逐筆的停損價分別為25.5元、23.8元與22.1元,只要市價跌破就分批進行停損;採用此法,優點是可以適時反應股價短線上的變化,缺點就是較繁瑣,因為必須得逐一記錄應對。
基本上,如果嚴格控制「負15%停損」的操作紀律,其實不管是總成本停損法或是逐筆停損法,最後的損失都是一樣的,差別就在於「股價的彈性空間」與「心理的承受壓力」有所不同,前者停損價只會有一個23.29元,但停損的壓力較大,而後者停損的價格有三個,分批停損的壓力也會較少。
《投資家日報》的操作,由於牽涉到績效紀錄的統一性,因此採用的停損策略是屬於「逐筆停損法」,然而,由於每位訂戶本身風險的承受度,與買進的成本皆有不同,因此,可考量自己的狀況,再來選擇合適的停損法。
最後,再分享一個投資上的領悟:停損一檔股票絕對沒有錯,因為這不但是停損“過去”,更是控制風險的必須手段,但在停損過後,如果發現這檔股票“未來”仍有投資價值時,在合理的價格內,還是要有再勇敢買回來的動作。
假設停損的股票仍有未來性,那又為什麼要停損?唯一的理由,就是避免「未來性,原來只是一場虛幻」的錯誤發生,而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網址:sie.com.tw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