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加上龐大的內需市場作後盾,當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商逐漸培養出世界級的競爭力時,行之多年的兩岸分工模式,也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台灣廠商再開始面對中國本土廠商崛起的威脅時,產業典範的移轉,不僅衝擊過去台灣引以為豪的電子產業,更讓許多台商不得不開始思考轉型的契機。
美律實業(2439),一個在2007年風光搶下行動電話免持聽筒,全球第二大市占率地位的台灣廠商,當年度營收不僅創下歷史新高的88.45億元,每股稅後淨利更繳出5.63元的水準,強勁的營運表現,也激勵股價盤中衝上144元的歷史高價。
看似盛極一時的營運表現,美律(2439)卻是台灣電子廠商中,最早開始面臨到中國廠商崛起的競爭壓力,其中,獲利能力高居中國電子大廠之冠的瑞聲光電,以後起之秀,成功晉升為全球最大製造商,不僅大幅壓縮美律在行動電話市場的營運,2009年營收更衰退到67.13億元,股價盤中下跌到最低的20.3元,而公司的市值則從2007年時最高時的221.13億元,縮減到最低時的36.59億元,市值整整蒸發超過8成。
然而,歷經3年多的營運調整與轉型,如今的美律,不僅沒有被中國廠商崛起的壓力所打倒,本身更透過深耕核心技術,與產品及客戶的多元化策略,一方面分散手機佔營收的比重下降到15%,另一方面,頭戴式耳機、揚聲器、行動電源、輔聽器等新產品的成功開發,則讓美律的營運重新恢復成長動能,2013年不僅繳出歷史新高的營收數據,股價更一路衝破2007年時的高點144元,來到185元的新高價位。
回顧美律(2439)這一段從興盛,到衰落,再到重返巔峰榮耀的過程,確實帶給台灣現在許多廠商,在面臨產業典範移轉時,一個正面的參考價值,「從成立以來,美律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一些衝擊,但由於能掌握到下一個產業趨勢,因此馬上又可以出現轉折,」廖祿立欣慰地表示。
「當2008年第4季美律的營運出現虧損時,我就在苦思未來的轉型計畫,畢竟將公司的資源全部壓在手機產品上,營運的風險太大」廖祿立進一步補充,因此一方面找來IBM顧問公司,協助公司進行策略的規劃,與市場定位的調整,另一方面則延伸過去30多年來,美律「掌握趨勢」與「深耕技術」的成功模式。
回憶起美律的成長過程,廖祿立說,自1975年以150萬元資本額在台中成立以來,因為知道自己規模很少資源有限,因此公司營運的方針,就是一直專注並聚焦在利基型的市場,「當時由於台灣在做聲音的喇叭工廠非常多,因此產品定位的思維很簡單,就是要找到一個niche的產品,才能避開過度競爭的壓力」他分析說。(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網址:sie.com.tw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