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張股票,從報章媒體中卻常聽到不同的價格名稱,這是為什麼呢?以國內而言股票至少有三種價格──面額、淨值、市價。
面額
面額指的是股票的「票面金額」,就像現鈔一樣,每張股票上面都會印有「新台幣壹萬元整」的字樣。
如果我們把不同公司的股票都擺在桌子上,你就會發現,每張股票的票面金額都是一樣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特別標示呢?
其實,在1979年之前,國內的股票每張股票的票面金額是不一樣的,比方說亞泥的票面金額是5元、彰銀是100元、國泰是300元等。因為每張股票的票面金額不同,交易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在1979年財政部就規定每一股的票面金額都是10元,一張股票是1000股,所以每張股票的票面金額都是壹萬元。
淨值
淨值就是股票「現階段的價值」,它是根據公司的財務報表所推算出來的:
淨值的計算公式:
每股淨值=(資產總額-負債總額)/發行股數
每一家公司剛成立時每股面額都是10元,也就是每一家公司最原始的每股淨值都是10元,但是公司上市公開發行之後如果公司有賺錢,每股淨值就會跟著增加。
淨值的計算方式是根據財報,你可以把它想成「如果公司現在進行資產清算,把該償還的債還了、該收的款收了、該變賣的變賣了,最後的金額按股份比例一一還給股東,股東還能拿這麼多錢。」這就是淨值的意義。
由這個角度來看,理論上每家公司在市場上的股價都該高於淨值才對。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當整體環境欠佳時,或是對這家企業的未來獲利能力不看好時,「跌破淨值」的股票還是很多。
市價
市價是一般投資大眾最關心的,它可以概略描繪出在投資人心理上這張股票到底「值多少」。
市價是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的,絕大多數的股票投資人目標是對準了「低價買、高價賣」以獲取其中的價差。
不過,「賺取差價」的想法並非一定正確,被喻為世紀股神的華倫.巴菲特就認為,投資人只應該在一種情況下買下股票──「假設你資金充裕,願意把那家公司整個買下來!」也就是買企業而不是買公司的股票。
雖然「理論上」似乎應該如此,但投資人主觀(甚至可以說是無理性的)的氣氛還是會大大的影響到市價的波動。但這對於一位優秀的投資人來說,反而是件好事──「不就是因為這情緒波動製造了股市無理性的現象,正好給了理性的投資人有機會可以買到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嗎?」巴菲特如此的解讀股市。
因此,不管市場人氣如何,找到價值被低估的股票,是在股市獲利的方法之ㄧ。
研究股票價格在市場上的波動,對於初學者而言可以說是件極有趣的事情──同樣的經營團隊、不變的營運結構,股價在極短的時間卻有著極大的戲劇性變化。投資人只要在股價相對低點時買進,相對高點時賣出,就是一樁成功的買賣。
巴菲特選股
巴菲特是如此形容股市的——股市存在的目的,只是供我們參考,看看是不是有人願意做傻事。他投資時專注於企業的價值並遵循著下列四個原則:
1 .不追趕股市每天波動。
2.不嘗試分析或煩惱整體的經濟狀況。
3.買企業而非買股票。
4.管理一套企業投資組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