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事務」期刊今天刊出最新文章,剖析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的崛起之路,並盛讚台灣政府在支持產業之餘,不忘保有靈活性與競爭力,造就異常高效的生產力,一舉超越美韓躍居全球先進晶片領頭羊。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今天刊出夏爾馬(Ruchir Sharma)的文章,他以資本主義運作為題,分享值得世界學習的台灣、瑞士與越南經驗。
夏爾馬撰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過後,日本、韓國與台灣在研究發展方面投入大量心力和金錢,迅速躋身富裕國家之列,被外界譽為「亞洲奇蹟」,如今台灣已成其中最亮眼的一顆星。
台灣專注於發展為外國企業生產零件的中小企業,而非打造自有品牌的跨國企業,正是這點讓台灣在近年得以超越韓國與美國,躍居生產全球先進晶片的領頭羊,這些晶片可謂人工智慧(AI)與其他未來產業的關鍵基石。
台灣先前出口產品以紡織品與服飾為大宗,直到1970年代才出現改變,台灣和許多鄰近國家一樣,開始藉著學習西方科技來促進經濟現代化;到了1980年,台灣政府借鑑美國矽谷開始在全台設立「科學園區」確保各地均衡發展,每個園區都有互相配合的大學。
這些園區成為台灣新創企業的溫床,除了借重鄰近大學的人才,政府也祭出獎勵吸引有經驗的海外專業人士回台,部分新創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
為了打造晶片王國,台灣招募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時任德州儀器集團副總裁的張忠謀,他仿效台灣過去為美泰兒公司(Mattel Inc.)等全球巨頭製造塑膠玩具的作法,設立專為他人代工的「純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他陸續斥資數以10億美元計打造多座晶片廠,如今已在其他競爭國家中取得無法超越的地位。
體積最小、運算速度最快的晶片是當今最先進數位科技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目前全球有多達2/3的代工晶片都產自台灣,而多數都出自台積電之手。
如今的台積電,儼然成為西方政治人物推崇的工業政策產物,而它的幕後推手除了張忠謀,台灣政府也功不可沒。
在夏爾馬看來,台灣政府運作相當「精簡高效」,台灣公共支出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20%,公共債務則占約34%,每30名就業者中僅有1人是公務員,所有數據都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準。
他在文中指出,台灣透過限制政府在支出、負債、僱主和監管者的角色,成功創造出實力堪比大國的經濟體。
有別他國總在面臨新的經濟危機時砸重金紓困,台灣政府並不會在每次金融市場動盪時介入救市,或援助大型銀行和企業,即便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亦是如此。
2020年,台灣在財政與金融上的振興措施總額不到GDP的7%,僅為美國、歐洲、英國和日本紓困方案平均規模的1/5。
儘管台灣的稅率與其他已開發經濟體相當,但在政策預算運用上卻大不相同,社福與醫療支出較少,更多地側重於教育與研究,這也造就了台灣異常高效的生產力。
過去40年以來,台灣勞工的人均產值成長速度每年都超越四國聯盟(G4 Nations),過去4年成長速度甚至達到8倍之多。這些成就可能歸功於台灣製造業占GDP達30%的驚人占比,因為製造業是與生產力增長最密切相關的產業。
台灣在中美新冷戰局勢中致力維持中立,可以說是最具價值的戰利品。台灣身為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者,已躋身科技業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一旦少了台灣的晶片,中美任何一方都無法實現成為全球科技龍頭的野心。
然而,台灣在科技業的關鍵角色也招致風險升高,美國國防分析人士擔心,台灣的晶片廠集中在台灣本島,使台灣極易受到來自中國的飛彈威脅或海上封鎖。但夏爾馬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是台灣成功的最佳證明,並稱若中國無法成功阻撓國際社會承認台灣的地位,各國將更廣泛地研究台灣的資本主義民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