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於企業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監管,令許多企業放棄上市目標。如今這些企業反成已上市公司併購標的,紛紛遞出橄欖枝。分析指出,有些企業雖不願妥協,但在資金壓力之下,最終選擇接受被併購。
中國證監會去年8月27日宣布「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關注融資必要性和發行時機」的「827新政」,也被視為是這波資本市場監管趨嚴的起點。政策上路至今,至少480家企業撤回申請,總募集資金僅人民幣962.54億元(約新台幣4330億元),年減高達79.69%。
綜合第一財經、界面新聞,在企業IPO腳步趨緩的同時,不少已上市企業關注到這些具有發展潛力能夠跟本業互補的未上市公司,捧著大筆資金尋求併購的可能。
對於那些IPO未果的企業而言,上市的路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面對撤回上市申請的現實,有些企業選擇了接受併購並獲取資本,以實現重生。
業界人士分析,2024年IPO數量大幅減少,除了監管要求趨於嚴格外,整體市場環境低迷,資本市場的大量資金流向新上市公司,導致其他企業資金短缺,加劇市場壓力;有些撤回IPO的企業仍未放棄,而是選擇等待市場回暖後再嘗試;而另一些則轉向接受已上市企業的併購,「在IPO受限的情形下,接受併購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報導指出,資金壓力是這些未能上市企業選擇接受併購的一大關鍵。
對於有些握有特殊技術或具發展潛力產品的公司來說,IPO失敗並不代表他們缺乏競爭力。但IPO失敗,卻會讓資金斷裂,企業的研發、擴展計畫也會陷入僵局,更可能直接影響到公司營運,為解決眼前的困境,接受併購不失為一個「續命的方法」。
然而併購也並非易事,過程中仍存在相當大的風險,雙方都有可能面臨業務整合、團隊磨合等多項挑戰。若不能順利整合資源並合作,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業績與公司經營,最終反而被市場淘汰。
報導指出,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至少已有9家上市公司宣布收購撤回IPO企業的控股權,超過2023年的4家。過去兩年中,共有2例併購並順利完成重組、4例失敗,另有7例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