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只顧追求短期經濟成長數據,卻忽視產業結構等根本問題,則勞工的困境只會愈演愈烈,最終也可能導致整體經濟陷入停滯泥淖。(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台灣產業結構長期失衡,也造成職場中堅的「三明治」族群困境重重。殊不知40至64歲的勞工本為社會的中堅份子,且多為企業的中高階層,卻因實質薪資下滑,以及肩負家庭經濟重擔,加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也祗能日復一日地辛勤工作的,成為看不到未來的犧牲者。
就此,主計總處8月的統計數據也顯示:40至49歲與50至64歲的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年增幅僅介於0.43%至1.95%之間,可見,中壯年齡層的薪資成長顯未反映台灣之經濟增長,而實質薪資的倒退,也等同否定其等的努力,更是資源分配不均的表徵。
衆所周知,台灣經濟自1980年代起就以科技業為主,產業政策也倚重半導體與資訊電子業。祗是,這些產業雖然為台灣創造了亮眼的經濟成績,但也造成其他產業的資源被過度排擠。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2024年9月的報告指出,台灣出口成長主要集中於科技產品,這種過度集中的發展模式,也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的風險飆升,而「三明治」族群的中壯年勞工,更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此外,根據經濟部《全國商業登記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資本額較低的商號倒閉家數飆升,也較去年同期增加32.85%,新設家數更是衰退9%。可見,產業結構的不均與市場環境的惡化,就是其等「敗走麥城」、難以生存的罪魁禍首。畢竟,「顧此失彼」的失衡政策,導致政府資源過度集中於大型科技業,也造成中小企業在政策支持、資金取得及人才吸納上處處受限。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也多次警告,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單一產業。
然而,政府卻依舊充耳不聞,持續將資源集中於享有國內外龐大補助的極少數科技業,也導致中小企業難有公平發展的機會,更造成台灣經濟結構愈加畸形,甚至危及整體經濟穩定。
其中,身為家庭支柱的中年勞工,除了職場瓶頸,還需承受沉重的生活壓力。而根據1111人力銀行9月的調查,更有52.6%的中年勞工表示生活費用緊縮,30.5%因子女教育費用感到壓力,另有24.2%因房貸問題深感焦慮。薪資停滯不前,卻要面對高昂的房貸與教育費用壓力,也導致中年勞工宛如「苦海浮沉」,難以尋得喘息之機;甚至被年輕世代的崛起所取代,而漸漸淪為「廉價替代品」。
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台灣今年人均GDP將達34,430美元,超越南韓,但主計總處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至5月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僅平均4萬6,173元。這樣的薪資水凖遠低於南韓的8萬元水平。可見,台灣的GDP雖豐滿,但民眾薪資卻骨感。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政府實在不能再「坐視不理、袖手旁觀」。若要實現台灣經濟的「雨露均霑」,政府必須進行全盤性的產業政策改革,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給予更多政策支持與融資機會,協助其提升競爭力。同時,政府也應積極推動中年勞工的職業再教育與技能培訓,讓他們能夠重新適應職場需求,避免被市場淘汰。
否則,繼續只顧追求短期經濟成長數據,卻忽視產業結構等根本問題,則勞工的困境只會愈演愈烈,最終也可能導致整體經濟陷入停滯泥淖。畢竟,唯有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推動全產業協同發展,才能讓台灣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經濟強國,為國人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未來。
期許政府以長遠的眼光面對問題,並致力實現經濟均富,好讓每個人都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擁有實現夢想的機會。否則,若不及時懸崖勒馬,台灣的經濟奇蹟終將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抹遺憾。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