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住展房屋網 (2024-06-05 09:07:00)



專家教戰攻略 》減碳趨勢快又急,該如何應對?



長期參與淨零政策相關會議的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近年積極輔導企業進行淨零轉型,主張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推進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以下是他對於建築物脫碳的看法:

文/陳重仁 圖/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



由於國際呼籲解決氣候議題刻不容緩,各國都有責任,而建築業貢獻全球碳排約40%,建築物的減碳便是當務之急。



聯合國也呼籲各國應實施建築能效分級制度,近年政府公告實施的「建築能效標示」與「低碳建築標章」制度,乃是因應這國際減碳趨勢而生,包括今年起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共工程也都要實施工程碳盤查,這些制度的上路來得又快又急。



建築能效標示除了有針對一般建築物的標準之外,也有針對住宅的能效標示標準,共分八個等級,最高等級為1+級。



未來民眾購屋參考兩大標章



在制度上未來建築能效標示會跟綠建築標章的日常節能指標結合,也就是說,有申請綠建築標章的場合,需要同時計算建築能效,在取得綠建築標章時同步取得建築能效標示,當然建築能效也可單獨申請,新舊建築都可申請,目的是盡早將建築能效標示普及化,屆時就像空調、冰箱的能效標示一樣,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會有建築能效標示,購屋者買房時,也可作為購屋條件參考。



目前建築能效制度已經開始透過「地方自治條例」納入建管審查要求,有部分地區的建案已經被要求必須取得一定等級的能效標示;未來建築能效將全面法令化,未達一定等級能效的建築物是無法取得建照的。




沙崙綠能科學城核心區C區開發工程已取得智慧候選鑽石級標章及EEWH候選鑽石級標章,全區模擬圖(圖:台南市政府官網)


低碳建材、工法將成市場寵兒



上述的「建築能效標示」,看的主要是建築物使用階段的電力使用(目前尚不計算非電力能源,例如天然氣與燃油),其所產生的碳排稱為「營運碳排」(Operational Carbon),但就建築物生命週期來說,還有建材製造生產、施工、維護保養、拆除等階段的碳排,我們稱作「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調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總碳排,營運碳約佔四分之三,蘊含碳約佔四分之一。



針對最新公告的「低碳建築標章」,主要處理的就是蘊含碳排,主要檢討建築物中各種建材與工法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整體碳排放量越低,標章等級就越高,目前低碳標章分級制度比照建築能效標示,共分八等級,最高等級為1+,這將成為帶動營建產業走向脫碳的重要機制,未來低碳建材與工法也將成為市場寵兒。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有相關較細緻的政策配套,鼓勵廠商研發更多的低碳建材與低碳工法,來支持低碳建築市場(目前有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以及充實建材工法碳排數據資料庫,方便建築師在設計階段參考採用。



申請低碳標章估造價相抵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經成為每個建案的標配,未來能效標示若進一步申請,考量能效標示與綠建築標章的日常節能指標內容有很多地方重疊,許多成本已被估算在綠建築標章內,例如高效能空調與廚房設備等,在能效標示部分就不應重複估計。



至於低碳建築標章部分,低碳設計通常反應主結構減量與輕量化設計,反而應該是節省成本的,就算使用一些較貴的創新低碳建材工法,也多在非結構體部分,所以合理上來說一來一往整體造價要控制在沒有增加的情況。



在建案規畫初期尚未進入細設,可能無法知道確切設計內容與相關工程項目的估算價格,但是以上比例可以做為總預算編列方向,在工程項目做合理配比,之後發包施工時截長補短來控制預算即可。



在國際淨零趨勢的驅動下,相關政策來得又快又急,連金融業與公共工程都動起來了,進步速度一向緩慢的傳統建築業,短期也許會適應不良,不過對眼下面臨各種危機的建築業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轉機。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加密貨幣
比特幣BTC 68677.12 159.03 0.23%
以太幣ETH 3914.27 88.37 2.31%
瑞波幣XRP 0.527972 0.00 -0.05%
比特幣現金BCH 484.69 0.72 0.15%
萊特幣LTC 84.76 0.86 1.03%
卡達幣ADA 0.461294 0.00 0.64%
波場幣TRX 0.112073 0.00 -0.90%
恆星幣XLM 0.108659 0.00 -0.02%
投資訊息
相關網站
股市服務區
行動版 電腦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依證券主管機關規定,使用本網站股票、期貨等金融報價資訊之會員,務請詳細閱讀「資訊用戶權益暨使用同意聲明書」並建議會員使用本網站資訊, 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能具有足夠知識及經驗以判斷投資的價值與風險,同時會員也同意本網站所提供之金融資訊, 係供參考,不能做為投資交易之依據;若引以進行交易時,仍應透過一般合法交易管道,並自行判斷市場價格與風險。
請遵守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資訊使用管理辦法』等交易資訊管理相關規定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因網路傳輸問題造成之資料更新延誤,精誠資訊不負交易損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