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D列印技術實現電子裝置與微流體整合star4038 (2024-06-16 11:00:00)




從傳統2D到3D微流體結構的轉變是微流體技術的重大進步,為科學和工業應用帶來了好處。這些3D系統在填充液態金屬等導電材料時,能透過並行操作和軟彈性體網路提高吞吐量,進而實現微流體和電子裝置的整合。


編譯/高晟鈞




從傳統2D到3D微流體結構的轉變是微流體技術的重大進步,為科學和工業應用帶來了好處。這些3D系統在填充液態金屬等導電材料時,能透過並行操作和軟彈性體網路提高吞吐量,進而實現微流體和電子裝置的整合。






新加坡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這項研究解決了3D列印的諸多短板,成功將微流體與電子設備進行整合,對動了微流體技術的進步。(圖/截取自TechXplore)



然而,傳統方法(例如需要無塵室設施的軟光刻製造)在實現全自動3D互連微通道方面存在局限性,這些方法涉及的手動程序,包括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成型和層間排列,阻礙了微流控裝置生產的自動化潛力。




更多新聞: 奈米結構內氣穴-能降低微流體元件損耗




3D列印的潛力




3D列印是一種相當具有潛力的替代方案,包括:立體光刻設備(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和數位光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等光聚合技術,都能夠創建複雜的微通道。




雖然光聚合技術可以實現柔性設備,但在光列印過程中整合電子元件等外部組件仍存在挑戰,例如如何找到能夠平衡組件嵌入柔軟性和結構完整性的堅固墨水,以實現具有嵌入式功能的完全列印、互連的微流體設備。




創新技術




截至目前為止,現有的3D列印技術尚未同時實現:直接列印出無需支撐材料或後續處理的互連多層微通道;以及列印過程中與電子元件的整合。




新加坡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將直接墨水書寫(Direct Ink Writing)的設定進行了優化,為矽酮密封膠創建無支撐的中空結構,確保擠壓結構不會塌陷,以製造層間具有通孔的互連多層微通道。這對於無線通訊天線等通常需要這種微通道(和電線)幾何形狀的電子設備至關重要。




另一項挑戰是在3D列印過程中將電子元件整合到微通道中,這對於立即固化的樹脂來說是很難實現的。對此,研究團隊利用逐漸固化的樹脂來嵌入和固定小型電子元件(例如 RFID 標籤和 LED 晶片)。當液態金屬透過通道灌注時,這些元件與微通道的自動排列允許組件與電線的自動組裝。




這項研究解決了3D列印的諸多短板,成功將微流體與電子設備進行整合,對動了微流體技術的進步。




資料來源:TechXplore



這篇文章 新3D列印技術實現電子裝置與微流體整合 最早出現於 TechNice科技島-掌握科技與行銷最新動態

加密貨幣
比特幣BTC 68677.12 159.03 0.23%
以太幣ETH 3914.27 88.37 2.31%
瑞波幣XRP 0.527972 0.00 -0.05%
比特幣現金BCH 484.69 0.72 0.15%
萊特幣LTC 84.76 0.86 1.03%
卡達幣ADA 0.461294 0.00 0.64%
波場幣TRX 0.112073 0.00 -0.90%
恆星幣XLM 0.108659 0.00 -0.02%
投資訊息
相關網站
股市服務區
行動版 電腦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依證券主管機關規定,使用本網站股票、期貨等金融報價資訊之會員,務請詳細閱讀「資訊用戶權益暨使用同意聲明書」並建議會員使用本網站資訊, 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能具有足夠知識及經驗以判斷投資的價值與風險,同時會員也同意本網站所提供之金融資訊, 係供參考,不能做為投資交易之依據;若引以進行交易時,仍應透過一般合法交易管道,並自行判斷市場價格與風險。
請遵守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資訊使用管理辦法』等交易資訊管理相關規定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因網路傳輸問題造成之資料更新延誤,精誠資訊不負交易損失責任。